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财政局聚焦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积极构建协同管理格局,打造资金管理闭环,探索深化改革路径,持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重规范,工作体系“标准化”。 阜阳市建立市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财政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多方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构建形成“1个实施办法+N个分步骤分领域的管理办法+N个操作规程+N个标准化文本”制度体系框架,明确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业务规范、职责分工和操作指引。开展预算绩效管理业务指导培训,实现财政和预算部门全覆盖、财务和业务人员全覆盖、业务和实操演练全覆盖,夯实预算绩效管理“业财融合”工作基础。
重监督,资金管理“闭环化”。 阜阳市财政局强化事前评估和绩效目标管理,建立“部门初审+财政复审+重点项目专家评审”的预算审查机制。全面审核2025年部门预算绩效目标,选取交通、水利、科技等领域重点项目开展专家公开评审,资金审减率达10%,从源头上优化财政资源配置。通过“部门日常监控+财政重点监控”,强化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的监督。督促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对成本管控不到位、偏离绩效目标的及时预警纠偏,确保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目标如期保质实现。2024年,通过绩效运行监控压减收回年初预算资金6845万元,统筹用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构建“单位自评+部门评价+财政抽查复核+财政重点评价”的评价体系,预算执行结束对资金投入、使用、产出和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倒逼部门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市级财政重点评价资金规模超210亿元,评价范围覆盖“四本预算”,涉及产业政策、专项债券、政府投资基金、社保基金等重点领域。
重实效,预算安排“科学化”。 一是探索形成“一批成本标准线”,预算编制更实。市县联动,围绕公共服务领域开展成本绩效试点,探索形成园林绿化养护、大型会展、农村道路养护、污水处理、公交运营等领域成本定额标准。将分析结果应用于2025年预算编制,资金核减率达10.34%,促进预算安排精准高效,为财政支出标准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二是探索开展“一类项目综合评价”,决策依据更实。绩效评价从单个项目向跨部门“一类项目”拓展。例如,2024年筛选市级10个部门共23个信息化项目开展综合评价,通过同类项目横向对比评价分析,发现共性问题及差异,梳理提出市级信息化项目后续建设管理和政策资金优化建议,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三是探索完善“一套结果应用机制”,管理质效更实。落实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责任机制,确保建议有回应、问题有对策、整改有效果,形成“反馈—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强化监督协同与报告公开机制,预算绩效管理纳入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范围,预算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报同级人大审查并随预决算公开。严格绩效结果激励与约束机制,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政策调整及改进管理的重要参考,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重要指标,推动形成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