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积极探索事前功能评估,在事前绩效评估中系统引入成本绩效分析方法,以“2345”方法打好科学有效的“事前绩效评估+成本绩效分析”组合拳,推动预算压减低效无效支出,促使部门提升管理效益,推深做实预算绩效一体化。
一、“两个融合”提高工作质效
一是推动事前绩效评估与成本绩效分析融合。成本绩效分析通过核成本、评绩效、优管理,能更科学地测量政策项目实现履行目标的投入成本,将其融入事前绩效评估,有助解决新增政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时,可能存在的成本信息不完整、支出标准不健全、成本效益分析不充分等问题,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投入的合理性。二是推动事前绩效评估审核与预算评审融合。事前绩效评估侧重在项目入库前进行“支持与不支持”的论证,预算评审侧重在项目入库后资金安排前进行“支持多少”的论证,两者分开审核不仅占用过多时间,还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审核质量不高等问题。引入成本绩效分析方法方法后,二者融合细化了资金安排的评审与核算,将“能不能”和“给多少”融合到一并论证和审核,有效破解预算和绩效“两张皮”的难题。
二、“三个维度”构建立体工作机制
构建“立体化”事前绩效评估机制,以“部门评估、财政复核、专家评审”的工作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实施评估评审。一是部门评估。预算部门根据工作安排提前谋划政策项目,动态完成事前绩效评估申报,提交市财政局审核。二是财政复核。市财政局牵头组建评估评审工作组,财政部门资金管理科室和绩效中心分别对事前绩效评估报告的完整性、必要性、合规性、经济性、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投入规模、目标的合理性进行审核。三是专家评审。选取重大政策项目纳入重点评估,引入专家开展集中评审,进一步对政策项目的成本测算、实施效益、评估结论等进行审查,以评代培、以审代训促进部门提升预算编制准确性和项目管理科学性。
三、“四个步骤”强化成本绩效分析
将成本核算、成本效益比较与事前绩效评估融合,打造“四步走”分析路径,实现预算编制测成本、预算安排核成本、绩效目标设成本。一是明目标、定指标。根据政策项目设立意图和目标,寻找“绩效基线”和行业“标杆值”,结合历史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实施要求、计划和技术标准等,改进确定分析对象的绩效目标和分析指标。二是理流程、框范围。全面梳理分析对象的业务管理流程,明确核心关键环节,加强功能分析与评估,推动流程再造,明确“支持”或“不支持”的事项与支出范围,框定下一步成本核算范围。三是核成本、出标准。全口径摸清成本构成和投入,分析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和变动趋势,借鉴历史支出或同类项目支出要素,剔除不合理、无效成本,提取确定项目的支出定额标准,结合财政承受能力厘清财政支出责任。四是调机制、促管理。资金管理方面优化保障范围、资金分配机制等,完善分析对象的预算管理机制,优化项目绩效目标,加强预算与绩效相衔接;业务管理方面优化立项决策机制、技术路线、监督管理等,提升业务管理水平效能。
四、“五个优化”推动结果应用增效
综合运用成本绩效分析方法,对项目立项、预算、实施和考核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优化意见,通过优化管理、降低成本等实现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一是优化立项决策机制。通过评估加强项目需求调研,深化需求必要性论证,提出完善台账建设并及时更新,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升立项决策的科学性。二是优化预算资金测算。通过成本绩效分析,进一步构建项目定额标准,明确项目的业务工作内容标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和资产配置标准,细化预算测算。三是优化成本控制方法。根据项目具备的数据基础,分别采用不同成本控制方法,对4个具有历史成本的项目,通过完全成本法剔除不合理费用,压减投入资金10.1%;对5个新增项目,通过成本效益比较法科学估算资金需求,压减项目预算25.6%。四是优化运行管理机制。重新梳理职责分工,明晰单位内部职能与社会化服务事项的边界,厘清项目支出内容边界,整合项目采购管理,统一采购整体服务事项,有效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五是优化绩效考核管理。强化实施单位对第三方考核的量化程度,完善核心考核指标,提升考核体系的有效性,相应调整对第三方服务的付费依据,促使第三方实际服务与合同约定内容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