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绩效评价主评人报名考试网 > 行业资讯 > 浏览文章

甘肃强化财政重点绩效评价质量要求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4/8/12 8:27:21

今年以来,甘肃省财政厅认真落实“管理上更加突出绩效导向”的要求,在组织2024年度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工作中,强化质量要求,推动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互促,为财政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聚焦过程与结果,扛牢监管责任。邀请国内知名院校学者和行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为实施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提供全过程“智力”援助。一是优化专业审查。对应邀参与10个部门整体支出、20个重点项目和10个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的第三方机构投标响应文件,紧扣技术(服务)方案的适用性、相关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机构胜任度等,按百分制量化评估,择优筛选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工作。

二是优化工作方案。对第三方机构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形成的评价工作方案进行现场综合会审、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针对方案的合理性与相关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保障措施与服务承诺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意见建议,优化完善形成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三是优化业绩评估。对第三方机构执业能力和业绩质量进行量化评估,包括工作实施方案、工作成果等,原则上分别按照30%和70%的权重赋分。其中,工作成果评估内容聚焦执行方案严肃性、工作成果合规性、工作成果导向性、工作成果应用性四个维度,23个二级评估指标。

聚焦实践与要求,突出评价特色。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兼顾。聚焦县级财政运行综合成效和可持续发展,除修正历年指标设置不合理、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不明确等具体问题外,对财政收入、支出优化、“三保”保障、供养人员、地方债务管理等评价指标加强纵向延展对比分析,为每个评价县区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确保评价工作有的放矢。

二是坚持全局观念、系统思维。着眼政府工作全局,准确把握部门预算管理的共性,构建涵盖部门规划、运行成本、管理效率等维度的共性评价指标体系。关注部门工作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突出涵盖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等维度的个性化评价指标,推动部门预算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迈进。

三是坚持生命周期、靶向施策。把握零基预算的核心理念,区分项目实施所处阶段,以及不同领域项目的管理特点,构建出既体现普遍性要求,又兼顾个性化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深入问效。

聚焦难点与堵点,强化沟通协调。一是构建“连心桥”。建立财政内部处室和省市县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加大向外“借智、借力”力度,持续拓宽评价视野;搭建财政与第三方机构、被评价单位面对面交流平台,推进“接诉即办”。纵横双向发力,着力解决评价组织不力、信息不对称、智力支撑有限、时间仓促等问题,“并肩作战”引导评价预期,推动增质促效。

二是打造“定盘星”。锚定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财会监督的结合点,聚焦财政预算资金投入的成本与项目实施的成效,致力于建立评价结果应用的融合机制。见微知著,第一时间修订管理制度、考核指标等,为优化预算管理“定向”,着力解决将绩效评价“变异”为财务检查等问题。

三是抓牢“责任链”。健全完善协调推进、调查研究、督查考核、典型选树四项机制,推动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各方责任主体更好履职尽责。聚焦创新与发展,做精财政评价。注重汇聚评价力量,画好评价工作“同心圆”,持续打造“甘肃绩效评价模式”。协同聚力。通过举办评价工作培训会议、主评人答辩,组织第三方机构外请专家质控和顾问团队协同开展研讨等,充分发挥各个行业背景、不同视角发现问题的乘数放大效应和优势互补作用,提高评价工作实效。数智治理。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深度融入评价工作,对123份投标文件和30份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评价报告进行深入分析和数据挖掘,精准识别各项失分原因,深究问题原因,为后续提升评价质量和工作效率提供案例借鉴。培树品牌。不讳疾忌医,直面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事项,及时自省自检,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做足财政绩效评价的“绣花功夫”,不断提升评价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为财政管理注入活力,引领走好甘肃绩效管理特色路。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