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财政部工作安排,甘肃专员办先后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落实”、“首台(套)设备保险保费补助资金”、“建制镇试点”等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由于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尚处于初步探索和积累阶段,通过工作实践和实地评价,对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对有效提高专员办财政预算监管能力和水平,搭建了实战平台。为了更加有效的提升财政预算执行监管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不断完善评价框架内容。目前开展的绩效评价主要针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实施的绩效评价框架仅对评价项目的组织管理、绩效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等内容上进行了规定。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相互之间关联不够紧密,可以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大致分为项目类和补助类两个大类,按照两大类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共同点,两大类资金的侧重点,补助资金的政策落实效益和建设项目实际目标来设定评价框架。
二是不断优化量化指标体系。部分绩效评价量化指标设置、评价标准尚不完善,评价内容以基本资料审定为主,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方面涉及较少或不够准确。如:某绩效评价项目,特殊性较强,产品具有极强的特制性,市场推广范围较窄,但量化指标考评没有充分考虑此项目的特殊性,设定的项目实施后带动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润增长率、总额增长率几项指标在实际考评中均不得分,此项资金实际发挥的效益没有量化考评指标可以反映。量化体系设定部门应该积极衔接沟通具体组织实施部门,从项目实际定位出发,针对不同项目特点,设置简单适用、易于操作、符合项目实际的考核指标体系。
三是不断拓宽绩效评价工作途径。目前绩效评价的工作方式主要采取查阅项目资料、核实资金数据,外业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几个环节,绩效评价结果主要从政策落实、项目目标设定、指标完成情况、产生实际效益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部分项目评价工作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通过少数监管部门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性的评价,仅能真实客观地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初步综合绩效评价。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全面反映资金所发挥的全部绩效成果。这就需要加快专家库建设步伐,积极衔接相关部门,充分了解林业、农业、政府投资、社保、金融等方面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通过讨论筛选,把社会公信力强的专业人才纳入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专家人才库,建立第三方参与绩效评价机制,有效提高绩效评价质量水平。
四是不断健全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管理机制。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是进行财政资金运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评价方式,而目前绩效评价工作比较注重事后的总结性评价,对事前、事中监管评价方面的做法相对薄弱,主要通过查阅基础资料来反映,没有完全达到全方位跟踪评价的目的。要降低目前的总结性评价的现状,就需要将事前绩效评价工作重视起来,作为预算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抓好财政资金项目库设立、项目立项审核绩效评价关口,事前监管、事前评价才能真正增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资金的责任感。
五是不断提高部门绩效预算管理意识。通过实际评价工作开展发现,各部门(单位)对绩效评价理念有一定的了解,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分配、轻管理”观念还没有彻底根除。一些部门认为资金使用只要合理合规就行,使用效益与己责任不大,对绩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这就需要将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广泛宣传,采取案例培训等方式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并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并在一定范围内对有关部门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评审结果予以通报,必要时对部分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有利于提高各级各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全社会对绩效评价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提高绩效预算管理意识。